氮是從哪里來的?地球大部分氮或源于內太陽系
2021-01-26 08:54:10 來源:科技日報
地球上的氮是從哪里來的?美國萊斯大學一項新研究表明,氮的原始來源其實“近在眼前”。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1日消息,鐵隕石中氮的同位素特征表明,地球可能不僅從木星軌道以外的外太陽系收集氮,還從內太陽系原行星塵埃盤中收集氮。相關研究發(fā)表在最近的《自然·天文學》雜志上。
氮是一種揮發(fā)性元素,像碳、氫和氧一樣,使地球上的生命存在成為可能。知道其來源不僅有助于研究內太陽系巖質行星如何形成,還為研究原行星盤的動力學提供線索,對研究系外行星的潛在宜居性也意義重大。
有研究表明,現(xiàn)在木星與太陽的距離要比形成之初近4倍。“研究人員一直認為,在太陽系內部,木星軌道內的溫度太高,因此氮和其他揮發(fā)性元素無法凝聚成固體,這意味著木星內揮發(fā)性元素處于氣態(tài)。”論文主要作者達曼維爾·格雷沃說。
因為現(xiàn)在的巖質行星(也被稱為原行星)的種子,是通過本地塵埃的積累而在內部圓盤中生長的,所以人們曾以為,它們似乎不含氮或其他揮發(fā)物,這類物質必須從外太陽系獲得。但最新證據清楚地表明,地球上只有一部分氮來自木星以外的外太陽系。
近年來,科學家們分析了隕石中的非揮發(fā)性元素,證明太陽系內外的塵埃具有完全不同的同位素組成。
研究人員發(fā)現(xiàn),在太陽系形成后大約30萬年內,在內部原行星上的塵埃具有明顯的氮同位素特征。所有來自內盤的鐵隕石所含的氮15同位素濃度較低,而來自外盤的鐵隕石則富含氮15。這表明,在最初的幾百萬年內,原行星盤分為兩個儲層,外層富含氮15同位素,內層富含的是氮14。從一開始,這些揮發(fā)性元素就存在于塵埃盤內,很可能是以難降解有機物的形式存在。這一發(fā)現(xiàn)與目前的認識相反。
總編輯圈點
星球上要出現(xiàn)生命,就需要包含碳、氮、硫等在內的化合物或者揮發(fā)性元素。地球和其他巖質行星一樣,內部并不含有揮發(fā)物。此前的理論認為,地球上的氮,來源于遙遠古老行星的碰撞。這些奇妙的碰撞,釋放出了那些生命必需的元素。這次,科研人員的最新研究認為,地球上氮的來源可能沒有那么遙遠,巖質行星本身可能也自帶揮發(fā)性元素。人們一直想搞清楚,地球為什么會成為今天這個樣子。新的思路,新的手段,更高精尖的技術,都在讓我們一次次修正此前的認知。(實習記者張佳欣)
相關閱讀
- 汽車塑料回收變成石墨烯?新節(jié)能技術讓...
- 研究人員發(fā)現(xiàn)加強中年人記憶新方法 或...
- 研究顯示:太赫茲探測器有望催生新物理效應
- 喜馬拉雅扭角羚有了新發(fā)現(xiàn) 顛覆傳統(tǒng)認知
- 上海野生動物園進行特殊直播 2個月內直...
- 近90%材料擁有遠離固有電子數(shù)的拓撲態(tài)
- 研究顯示:約20%-38%人至少有一次清晰嗅覺夢
- 打開科技大門!莫比烏斯碳納米帶已合成
- 腦成像技術再添新突破 首次將AI元學習...
- 全新鐵電憶阻器器件成果發(fā)布 實現(xiàn)生物...
- 生物土壤結皮或可降低全球揚塵排放的55%
- 研究人員開發(fā)出新方法 更好理解基因表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