渾天儀的用途_這些你都知道嗎-今日快訊
2022-11-17 09:18:31 來源:互聯(lián)網
渾天儀圖片(渾天儀的用途)
教科書是我們了解中華文化的重要工具,但近幾年來教科書為了跟國際接軌越來越西式,《愛迪生救媽媽》這樣的課文選進教科書,民族英雄岳飛卻移出教科書。語文教材是移出中華文化的重災區(qū),大家都忽視了歷史書,沒發(fā)現(xiàn)東漢發(fā)明家張衡和地動儀一起移出了2017年以后的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材,中科院院士傅承義更是直呼:“房梁下吊塊肉都比地動儀強!”
(資料圖片)
東漢地震頻發(fā),《五行志》記載公元92年-125年,這33年里光是洛陽就發(fā)生了26次地震,有6次還是特大地震,張衡看到地震給百姓帶來巨大危害心痛不已,就想發(fā)明個能提前預知地震方位的儀器,于是費盡心血,用6年時間發(fā)明了世界上第一臺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——地動儀。
地動儀上面有八條龍,每一條龍代表一個方位,哪個方位將有地震發(fā)生,對應的那條龍就會吐出一顆珠子掉進蟾蜍的嘴里,人們就能提前趕到那個方位疏散人群。
地動儀比西方國家用儀器記錄地震早一千多年,但很不幸的是這臺儀器在西晉失蹤了,也沒有人能再造出一臺一模一樣的,8、90后小時候在歷史書上看到的地動儀圖實際上不是張衡造的地動儀,而是中國歷史博物館王振鐸1951年仿照的模型,模型現(xiàn)在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。
歷史書上地動儀的圖是仿照的,1969年之后還有中美日等學術界發(fā)表文章對張衡發(fā)明的地動儀發(fā)出質疑,懷疑地動儀是個空把式,根本不能提前檢測地震,傅承義院士更是直截了當地表示“房梁下吊塊肉都比地動儀強!”
歷史教科書為了科學嚴謹性,最后還是撤掉了書本上關于張衡和地動儀的描寫,地動儀也就成了8、90后一代人的回憶。
張衡不僅發(fā)明了地動儀還改進了世界上第一架自動天文儀器一水運渾天儀,渾天儀是渾儀和渾象的總稱,內外有幾層可以轉動的圈,各層圈刻有赤道、黃道、南北極、日月星辰等天象的位置,用來演示星球運行軌跡的表演儀具,可惜渾天儀跟著地動儀一起在西晉消失,只留下了基本說明書。
中國的寶貝實在太多了,不能每件都寫進歷史書或者印到錢幣上,這就給了韓國鉆空子的機會,他們公然把渾天儀印到自己2007年新發(fā)行的萬元大鈔上,有不懂歷史的外國人看了這張鈔票還會以為渾天儀是韓國的。
韓國偷竊中華文化也不是一次兩次,太極、漢服、孔子、端午節(jié)都被說成是他們的,現(xiàn)在又朝渾天儀伸出毒手,中國人第一個不答應,紛紛指責韓國人不知羞恥,竟然把別國文化當成自己國家的東西印在鈔票上。
面對中國人的指責,韓國似乎一點感受都沒有,還狡辯稱萬元大鈔上的不是中國渾天儀,而是他們自己發(fā)明的“渾天表”。
渾天儀和渾天表只有一字之差,外形上看上去幾乎一模一樣,只不過一個是正版貨一個是山寨貨,明朝時期,韓國科學家張英實結合中國渾天儀和西洋鬧鐘發(fā)明出渾天表,這個渾天表不僅是山寨貨還是低配渾天儀,它只具一個時鐘并不像渾天儀是個天文儀器。
就算渾天表是韓國人自己的,那也是借鑒了渾天儀制作成的,他們卻一點都不覺得害羞,還把非完全原創(chuàng)的東西印在紙幣上,這從側面能看出韓國深受中國文化影響,中國什么好東西他們都來者不拒。
“吃一塹,長一智”。地動儀移出歷史教材,渾天儀印到韓國紙幣上,這兩件事一件告訴我們編教材要嚴謹,不能把沒證實的東西寫進課本,另一件告訴我們要珍惜自己國家的文化,不然有別人惦記著,不過任由韓國怎么偷,事實勝于雄辯,只要這個把史書一拿出來,他們也啞口無言。
關鍵詞:
相關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