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地和美國先后發(fā)生強震 如何判斷地震造成的影響程度?
2021-08-19 09:27:59 來源:南方日報
孫士鋐認為,此次海地地震造成的人員傷亡,屬于同等震級中較為嚴重的。“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,例如當?shù)鼐用穹课莸目拐鹦阅堋⒔ㄖ嬙?、人口密集程度等,需要多方面考察分析?rdquo;
11年前發(fā)生的強烈地震,也曾給海地帶來嚴重破壞。2010年海地發(fā)生的7.3級地震,震源距離海地首都太子港約15千米,深度為8千米,醫(yī)院、港口、機場、道路等基礎設施損毀嚴重,地震造成約30萬人死亡。
海地所處的位置是否為地震活躍地帶?洪玉清介紹道,海地位于北美板塊和加勒比板塊交界的地帶,屬于地震較為活躍的地帶。
“有專業(yè)機構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位于南邊的加勒比板塊,相對于北美板塊,每年大概會產生幾十毫米的平移運動,隨后產生的碰撞導致能量累積,到達一定程度后便會通過地震的方式進行釋放。”洪玉清說。
海地發(fā)生的兩次7.0級以上地震,其成因是否有相似之處?從掌握的震源機制資料判斷,洪玉清認為,此次海地地震成因與2010年海地地震成因相同,兩次地震基本在同一個斷裂帶上,該斷裂帶為走滑斷層,通過分析,兩次地震震源類型也基本一致,都是走滑型,帶有一定的逆沖。
據(jù)中國地震臺網消息,該區(qū)域歷史上曾多次經歷過破壞性地震,如1751年、1770年、1842年等都發(fā)生過毀滅性的地震。此外,海地位于加勒比海北部,也是主要的颶風和熱帶風暴區(qū)域。熱帶風暴“格雷絲”預計將于本周登陸海地,帶來暴風和強風天氣,加大地震救援難度。
除了地震預警與避震自救還能怎樣設防減損?
除了地震引起的直接損失外,地震作為誘因,還會引發(fā)如滑坡、泥石流、火災、水災等次生災害,可能會造成更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。
盡管無法控制某些次生災害的發(fā)生,但地震發(fā)生后,盡量降低損失非常關鍵。“首先是做好地震預警發(fā)布,可以作為地震緊急處置使用,例如實現(xiàn)列車緊急制動,關閉水電氣的閥門等。”洪玉清認為,這也是防范次生災害的一種途徑。
其次,公眾接收到地震預警后,掌握正確的避震方法也尤為重要。洪玉清舉例說,我們可以在網上看到“教科書式”避震,有學校學生接收到地震預警后,短時間內躲在書桌下方,隨后有序撤離至操場。
洪玉清提到,在室內避震需要警惕被吊燈等墜物砸傷,保護好頭部。安全的避震地點是低矮、堅固的家具邊,承重墻墻根、墻角,水管和暖氣管道等處。當未尋找到合適的避震環(huán)境時,也盡量不要靠近窗邊或陽臺,不要跳樓或乘坐電梯,應選擇安全通道迅速撤離。
除了地震預警與避震自救技能的掌握,還有一項需要在地震發(fā)生前做好的工作——抗震設防,即在工程建設時對建筑物進行抗震設計并采取抗震措施。“通??梢詫⑵涓爬椋盒≌鸩粔摹⒅姓鹂尚?、大震不倒。”洪玉清認為,嚴格按照標準進行規(guī)劃建設,設計得當,這也是在地震中減少損失最直接有效的辦法之一。
此外,我國已啟動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,科學利用地震發(fā)生時P波和S波先后傳播的時間差,實現(xiàn)全國分鐘級儀器地震烈度速報與重點地區(qū)秒級地震預警。洪玉清介紹道,地震發(fā)生后,按照區(qū)域劃分烈度等級,在幾分鐘內形成烈度速報地圖,對于救災指揮部署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,同時為公眾防災避險、重大工程應急處置提供服務。
目前,該項目已經在京津冀、四川、云南和福建地區(qū)實現(xiàn)示范運行,未來將在華北、南北地震帶、東南沿海、新疆天山中段以及拉薩周邊等預警重點地區(qū)形成預警及速報能力。(劉佳榮)
相關閱讀
- 汽車塑料回收變成石墨烯?新節(jié)能技術讓...
- 研究人員發(fā)現(xiàn)加強中年人記憶新方法 或...
- 研究顯示:太赫茲探測器有望催生新物理效應
- 喜馬拉雅扭角羚有了新發(fā)現(xiàn) 顛覆傳統(tǒng)認知
- 上海野生動物園進行特殊直播 2個月內直...
- 近90%材料擁有遠離固有電子數(shù)的拓撲態(tài)
- 研究顯示:約20%-38%人至少有一次清晰嗅覺夢
- 打開科技大門!莫比烏斯碳納米帶已合成
- 腦成像技術再添新突破 首次將AI元學習...
- 全新鐵電憶阻器器件成果發(fā)布 實現(xiàn)生物...
- 生物土壤結皮或可降低全球揚塵排放的55%
- 研究人員開發(fā)出新方法 更好理解基因表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