奧賽康昔日鎩羽IPO成“特例”
2019-03-12 11:22:19 來源:21世紀經濟報道
3月11日,東方新星將證券簡稱變更為“奧賽康”(002755.SZ)。這意味著,江蘇奧賽康股份有限公司通過借殼上市的方式登陸A股。
當日,奧賽康報收16.16元,上漲7.66%。實際上,在2018年8月重組計劃公布后不久,東方新星就走出過八連板的成績,可見市場對此次重組的預期。
回望過去,奧賽康的上市之路已經走了6年之久。此次交易對價80億元,相對于奧賽康當年IPO時162億元的身價已縮水一半,動態(tài)市盈率也從67倍下降至12倍。
3月11日,一位長期關注醫(yī)療行業(yè)的私募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:“可能是賣殼方為了促成此次交易,要價比較低。同時,估值腰斬說明市場更加趨于理性。”
與此同時,21世紀經濟報道統(tǒng)計發(fā)現,進入2019年,“借殼上市”有逐漸回溫跡象,截至目前已有超過10例類借殼案例。分析人士認為,這主要源于前期二級市場的調整和政策環(huán)境的變化。
6年曲折上市路
公開信息顯示,奧賽康為醫(yī)藥研發(fā)公司,是消化類化藥制藥龍頭。其主打產品奧美拉唑、蘭索拉唑主要用于治療胃潰瘍,目前市場份額國內排名第一,超過了國外原研藥巨頭,稱得上是醫(yī)藥細分領域內的獨角獸企業(yè)。
對于資本市場來說,奧賽康的名字也并不陌生。
早在2012年7月3日,奧賽康就通過了IPO申請,但由于高市盈率和老股轉讓比例問題在當時引起巨大爭議,最終在2014年放棄了IPO。
不過,在放棄IPO之后,奧賽康始終保持了行業(yè)龍頭地位。2015-2017年以及2018年1-3月,奧賽康實現營業(yè)收入分別為30.11億元、30.92億元、34.05億元和9.77億元,對應凈利潤分別為5.09億元、6.3億元、6.07億元和1.6億元。
進入2018年,奧賽康重新啟動上市計劃,這次選擇的途徑是借殼上市。
2018年3月,奧賽康首先瞄準上市公司大通燃氣(000593.SZ)。籌劃3個月之后,因稅費、交易對價等核心條款未能達成一致,計劃流產。
僅一個月后,奧賽康再度將借殼訴求寄托于東方新星。
根據交易方案,東方新星置出資產作價5.4億元,購買資產作價為80億元,差額74.6億元由東方新星以發(fā)行股份的方式向奧賽康全體股東購買。
值得注意的是,奧賽康80億的估值,相較于當年IPO時的身價已經“腰斬”。
3月11日,一位上海地區(qū)的資深保代表示:“兩次差異可能是不同的估值方式導致的。IPO時,公司遵循的是市場化定價原則,通過市場詢價而得到的估值結果,也與2012年的市場大環(huán)境有關。但重組時對置入資產的估值,是通過收益法測算得出的,兩次估值水平不能直接對比。”
除此之外,奧賽康改變上市路徑也引起市場關注。
3月11日,前述私募人士分析:“短短一個月后就重新尋找標的,可見上市之心迫切。當下融資渠道越來越窄,上市融資是最好的辦法,借殼又比IPO要相對容易一些。”
對于上市路徑的改變,11日,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致電奧賽康證券部,相關人士未予置評,稱是上層領導的決定。
不過,奧賽康高管在去年7月的重組說明會上曾對上市有過這番表述:“登陸資本市場是奧賽康一直以來的規(guī)劃,有助于推進公司的發(fā)展,提升綜合競爭力和行業(yè)地位,以及通過融資渠道,提高品牌美譽度,為未來公司持續(xù)發(fā)展能夠提供推動力。”
“借殼上市”回溫
不只是奧賽康,今年以來,A股借殼案例層出不窮。
中公教育借殼亞夏汽車、盛大游戲借殼世紀華通、英雄互娛借殼赫美集團、居然新零售借殼武漢中商(000785.SZ)等,都是備受市場關注的幾個案例。
針對當下“借殼上市”回溫跡象,3月11日,申萬宏源新股策略高級分析師彭文玉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,除了產業(yè)資源整合的動力,2018年四季度以來,監(jiān)管層對并購重組的鼓勵性措施不斷出臺也是重要因素。“包括并購配融募資用途的放松、審核效率提升、IPO審核被否后重新上市的間隔期由三年縮短為6個月等。”
“借殼方而言,經過2018年二級市場的大幅調整,2019年1-2月份A股估值已回歸至歷史較低區(qū)間,借殼成本相對明顯下降。對于非科創(chuàng)板鼓勵方向的非上市公司,在A股其他板塊IPO審核依然較嚴、且周期依然較長的背景下,選擇借殼上市是效率更高的登陸A股的方式。”彭文玉說。
對于賣殼方而言,主業(yè)增長乏力、尋求轉型的難度較大,甚至因前期過分加杠桿導致債務危機纏身的上市公司,通過賣殼解決眼前的困境或危機,另謀他路的需要也較強烈。
如上文賣殼方東方新星,主營業(yè)務是為石油化工行業(yè)、新型煤化工行業(yè)的大型建設項目提供施工服務。由于近年來石油能源化工行業(yè)的投資大幅下滑,業(yè)績遭遇壓力。2015年-2017年,東方新星歸屬凈利潤分別為1886.45萬元、460.46萬元和1096.69萬元,盈利能力較弱。
盡管業(yè)績不佳,但由于股權較為分散,沒有實控人,使它成為了企業(yè)借殼上市的重要目標。與此同時,在重組計劃啟動的2018年6月,東方新星的股價處于歷史低位。
此外,從借殼模式來看,中公教育和奧賽康的上市方案都采取了“清殼”的操作手法。
“如果原有的公司質地不錯,業(yè)務可以形成協(xié)同效應的,會選擇保留。一般情況下,如果體量比較小,盈利不是很好,都會選擇置出,好處是沒有資產包袱。”一位中小盤策略分析師對記者說。
相關閱讀
- 江蘇595家上市公司市值達5.75萬億元 51...
- 30家上市城商銀行人均年薪位居首位 最...
- 江蘇共有595家上市公司 總市值57513.41億元
- 年內13家企業(yè)IPO上會被否 監(jiān)管層將果斷否決
- 江南農村商業(yè)銀行成功發(fā)行3億元超短期融...
- 年營收超100億元!國內“最牛水果店”百...
- 上證指數跌破3000點整數關口 超360只個股跌停
- 泰禾集團業(yè)績預告大幅下修 三個月時間...
- 把握資本市場改革契機 天津濱海新區(qū)第...
- 上市房企財報“差等生”不肯交考卷 將...
- 截至3月底江蘇新增17家上市公司 蘇州數...
- 零跑汽車向港交所遞交招股說明書 成杭...